新華僑報 :日本諾獎井噴或成“過去的故事” |
發布 :2021/7/19 來源 : 作者 : 瀏覽 :1383次 |
中新網10月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8日文章稱 ,隨著2015年度諾貝爾獎得主陸續公布 ,中日科學家均榜上有名 ,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亞洲的科研實力 。過去15年間 ,日本平均每年一人獲得諾獎 ,呈現出井噴之勢 。而今回頭看看日本的現狀 ,科研領域正麵臨環境惡化 、青黃不接 、後繼無人的嚴峻局麵 。 進入21世紀以來,日本保持著自然科學類諾獎的“蟬聯”狀態 ,且在物理 、化學和醫學三領域均有斬獲 ,獲獎總人數達到16人 ,是僅次於美國的自然科學類諾獎獲得國 。 可是 ,在這種大好形勢下 ,日本各界人士的笑容背後 ,卻似乎隱藏著心事 。因為高標準嚴要求的諾獎 ,對科學家的成果一般要驗證考察二三十年 。也就是說 ,現在獲得的諾獎 ,往往是對科學家二三十年前成果的認可 。而回頭看看日本的現狀 ,科研領域正麵臨環境惡化 、青黃不接 、後繼無人的嚴峻局麵,日本媒體甚至發出盛世危言 :“二三十年後 ,日本人的身影可能消失在諾獎領獎台上 ,想到這就讓人焦慮不安 。”
資料圖(新華僑報) 從獲獎者情況看 ,問鼎諾獎的日本科學家裏 ,作為獲獎依據的科研成果 ,大多是在其30歲至40歲時提出或啟動的 。這說明年富力強的青年時期 ,是科研工作者的“黃金時代” 。青年科研者的儲備及培養 ,是衝刺諾獎的先決條件 。 而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最新統計顯示 ,日本各大學自然科學專業的博士招生率 ,正在呈現逐年快速下降趨勢 。1993年這一比率為15.2% ,但20年後的2013年已經降至8.9% ,減少近一半 。日本經濟低迷背景下 ,科研不穩定因素大量增加 ,是主要原因 。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 ,日本的科研經費以每年10%至20%的增幅迅速增長 ,但從2000年開始日本的科研經費投入再無明顯增長 。去年 ,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 ,就對日本的科研環境提出了強烈批評 。他稱“在日本 ,研究者變得像業務員一樣” 。他同時批評稱“日本學術研究領域沒有自由” ,要求日本改善研究環境 。 再遠大的理想 ,也離不開現實 。日益惡化的科研環境,讓不少充滿熱情和才華的日本年輕人 ,在走向科研的路口猶豫不前 。日本科研後備梯隊正在喪失“隊形” 。 再從國際競爭看 ,日本正在迎來更多挑戰者 。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首獲自然科學領域諾獎 ,引發了日本輿論的熱議 。《朝日新聞》的報道將焦點放在“中國土生土長”上 ,頗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日本社會對中國科學快速發展的關注 ,其中不乏“警惕” 。其實 ,不僅是中國 ,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科研活動也在進一步活躍 ,這讓日本必須麵對更激烈的競爭 。 日本學術機構統計顯示 ,日本年均科研論文數量在7萬篇左右 ,近10年基本原地不動 。日本文部科學省則指出 ,作為論文重要指標的“被引用次數” ,日本在各個領域的世界排名均在下滑 。此外 ,英國《泰晤士報高等教育》專刊最新公布的“2015-2016年全球最佳大學”排行榜顯示 ,東京大學已經丟掉“亞洲第一”的寶座 ,排名下滑至43位 。 當然 ,即使麵臨種種問題 ,日本目前在科技領域仍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。日本政府也希望借諾獎熱潮 ,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 。但是 ,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。科技水平的競爭 ,歸根到底還是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。日本如果不能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、提升國力 ,恐怕諾獎井噴終將成為“過去的故事” ,日本也將徹底淪為二流國家 。(蔣豐) 來源 : |
【字體 :大 中 小】 【關閉窗口】 |
免責聲明 :如內容有類似或侵權 ,請及時通知我們處理 ,並感謝您的支持 。 |
上一篇
:《人民論壇》調查顯示
:“互聯網+”排名我國發展新動力首位 下一篇 :中國電子第28所傳奇 :填補國防領域的大量空白 |